□ 南京日報/紫金山新聞記者
王健
通訊員 唐霽
(相關資料圖)
2023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近日在上海發布,南京位居第六。這是國內著名經濟智庫華頓經濟研究院,連續第九年編制發布中國百強城市榜單。
榜單考量指標有哪些?南京有哪些“加分項”?市民和經營主體感受如何?記者進行了采訪,并邀請專家進行解讀。
加分項1:科教分值
分數值:79.14!在十強中位居第六,列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武漢、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之后,在天津、杭州、蘇州、深圳等城市之前。
感受度:滿幫集團負責人張暉說,滿幫通過長期積累和深度挖掘貨運大數據,發展智能物流新業態,不斷創新物流經營和服務的平臺模式,各項業務進展平穩,處于穩步增長態勢。數字經濟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高素質、高質量的人才,南京科教文化資源豐富,高校和科研院所為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。作為領先的數字物流平臺,在保持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,滿幫也將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各領域的用戶賦能,實現平臺與用戶的協同發展,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。
專家解讀:華頓經濟研究院2023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,采用硬經濟指標、軟經濟指標兩套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分。硬經濟指標包括GDP分值、儲蓄分值、財政分值,軟經濟指標包括環境分值、科教分值、文化分值、衛生分值。
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執行主任、南京林業大學講師姜衛民表示,南京在高等教育、科研和創新領域優勢顯著,表明南京在人才培養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。南京擁有國家級教育現代化示范區、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、國家級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等教育平臺,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和研發機構,推動了教育改革創新和教育公平發展,實施了高質量教育全覆蓋。近年來,南京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機制,推動人才評價向能力導向、績效導向、貢獻導向轉變,激發人才創新活力。
加分項2:環境分值
分數值:77.56!在十強中位居第三,列在深圳、廣州等城市之后,在北京、杭州、武漢、蘇州、上海、成都、天津等城市之前。
感受度:家住江寧九龍湖片區的劉先生,這些年逐漸愛上了晨跑,從“跑小區”“跑湖”“跑河”,到最近把3條線連了起來,他越跑越遠、越跑越開心。劉先生說,愛上跑步,一是運動帶給他身體的變化,二是小區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,“河道干凈了、河岸綠了起來,兩邊綠道也一段接一段連通”“滿眼都是風景、隨處都是綠道”。這些年,小區附近的九龍湖敞開式綠地公園,成為市民游客露營的最佳目的地,湖邊綠道也成為大家的健身步道。九龍湖“隔壁”就是牛首山河,沿牛首山河兩側,相關部門也打造了沿河綠道,一側的空地上還開發了“體育公園”,籃球、足球、攀巖、親子空間等應有盡有,“不想運動都難”。
專家解讀:河海大學生態文明建設與流域保護研究院專家、副教授李祎雯表示,南京是一座生態文明之城,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、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稱號,榮獲國家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等榮譽。南京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,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,打好“藍天、碧水、凈土”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,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城市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近年來,南京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,低碳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高,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上走在前列。
加分項3:文化分值
分數值:78.55!在十強中位居第五,列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等城市之后,在成都、廣州、武漢、天津、蘇州等城市之前。
感受度:南京科技感十足,文化也是魅力無限。昨天,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發布“2023中國(南京)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”展會預告,并進行“高能劇透”。展會負責人表示,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獲批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,“天下文樞”“世界文學之都”正呈現古今交融、生機煥發的新氣象。本屆展覽交易會,將聚焦文物保護、非遺研究等文化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需求,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需求,文化旅游、文博非遺等重點領域的數字文化產業鏈“強鏈補鏈”需求,加速產業鏈延伸、推動價值鏈升級、促進供需對接。
專家解讀: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專家姜龍舟表示,南京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,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,同時創新和發展了現代文化產業,展示了歷史文化的新風采。2022年,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全省唯一超過6%的地區,繼續排名全省第一,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。南京在文化遺產、藝術表現、文化活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,在文化傳承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,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能夠探索更多經驗。
【專家建言】
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生動融合
鄭瓊潔(江蘇省發展研究中心專家、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專家、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)
城市,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,也是人類利用資源、創造文明能力的最高表現。南京在華頓經濟研究院2023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取得第六的排名,得益于其優良的科教、文化和環境水平。下一步,南京應在如下方面持續發力:
一是要加快打造“人文經濟”高地。人文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文化繁榮融合的生動呈現。南京科技創新基礎雄厚、人文底蘊深厚、文化博大精深、營商環境優良,要堅持以人為本、文化賦能、以文興業,打造人文經濟發展示范區。
二是要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。堅決突破各種經濟壁壘,創造更加開放、公平的市場環境,提升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。鼓勵并引導民營企業投入更多資源于創新領域,培養其自主研發能力,為城市發展注入持續創新動能。
三是要持續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城市。南京應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,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,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,減輕其負擔,以支持其轉向綠色發展。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保護,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,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型城市,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四是要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上打造“南京樣板”。南京應立足特大城市基本現實,創新高效便捷城市治理模式,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,構建智慧社會治理體系,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性、有效性和便捷性,構建和諧有序、安全穩定、文明進步的社會治理環境,提升城市韌性。